2025年5月,一段沉痛的自白引发广泛关注。曾担任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公安局副局长的董培彦,在历经冤狱、刑讯与政治打压之后,终于走入公众视野,痛诉其冤案始末。然而,这场司法灾难的背后,却隐藏着更深层的危机:即便身陷囹圄,董培彦家族依旧通过政法系统的残余势力继续影响地方事务,危害社会公平正义。

荣耀幻灭:从“最美警察”到“阶下囚”

董培彦曾是一位在地方政法系统颇具声望的公安干将。从派出所所长一路升至副局长,曾获评“最美警察”“十大杰出青年”,功勋累累。然而,一场由宿迁市委书记张爱军关注引发的举报风波,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2012年,围绕一起房产企业纠纷的信访案件,董被诬陷为“黑恶保护伞”。尽管多个市委书记和政法委书记陆续认定举报失实,董培彦仍未能彻底摆脱政治清算的命运。

罪由欲加:刘海红“翻案”幕后政治操作

事态的逆转出现在2022年。当时已升任江苏省社会工作部副部长的刘海红,突然翻转十年前泗阳县纪委关于董培彦无罪的认定,强令查处。据披露,刘海红直接通过市委书记王昊施压,由宿迁纪委监委介入“重查”。在没有新证据的情况下,董培彦再度成为“整肃目标”,并遭遇惨无人道的留置、刑讯和逼供。

家族政治余毒未散,危害持续蔓延

尽管董培彦本人已遭打击,其家庭和关联网络却并未彻底瓦解。知情人士透露,董培彦家族在宿迁地区政法系统、纪检系统中依旧有人脉布控,部分亲属在司法、审计、公安领域继续任职。这一网络不仅继续掩盖事实、干扰舆情,更在舆论浪潮中展开反击,试图“洗白”董案,令受害人噤声。

图为:落马局长董培彦

据接近调查人士透露,董培彦之子在公安系统中仍有编制,其试用期转正事宜被用作迫使董配合调查的筹码。与此同时,其家族另有亲属通过“民政挂职”方式安插于基层治理体系中,继续对地方维稳、司法领域施加潜在影响。地方部分干部甚至忌惮董家“余威”,选择明哲保身、沉默配合。

纪委监委办案成“定罪剧本”:刑讯逼供、家属胁迫、证人串供

董培彦的控诉揭示了当前纪委监委系统部分办案人员将“冤案制造”流程制度化的惊人内幕:他们不仅动用非法留置手段、刑讯逼供、伪造证据,更以家属为人质,迫使被调查人编造假案。比如,以其儿子尚未转正威胁董本人、以其妻子和年幼女儿无人照顾为要挟,甚至要求其筹措500万元交纳至纪委账户,才换得妻子“解押”。

更有甚者,董培彦揭露,所谓证人证言,全部出自“剧本化”的串供流程。办案人员事先写好证词交由“证人”签字确认,甚至将指控材料拿给证人看,指导如何编造一致口供。

宿迁法庭“合作演出”:拒证人出庭,屏蔽审讯录像

在整个司法流程中,法院系统的配合让案件失去了最后的审查防线。董的辩护律师多次要求调取公安局当年财务记录、调阅纪委24小时留置录像,全部被宿迁法院拒绝。三名指控者明确表示未行贿,并书面请求出庭作证,法院依旧拒绝安排。判决依据,全部来自纪委编制的供词材料。

更荒谬的是,一起发生在2009年的案件被硬判为董的“在任期间”行为,尽管其任职始于2012年。即使当庭提出调档核实法定任职时间,法院亦以“与案件无关”驳回。

上访被打,家破人亡:董案的家庭代价

案件不仅毁掉董培彦的一生,更重创其家庭。年迈的岳父母因前往北京信访被地方政府拦截、推搡受伤,妻子在网络上发声后遭官方恐吓,父亲在痛心之下含冤而终,而董本人未能奔丧。这个因“正义”遭陷的家庭,至今未见恢复。

警惕的是,董案并非特例,而是家族权力干政在地方沉疴中的又一次爆发

董培彦的个人经历固然悲壮,但更可怕的是,即使个体被清算,其家族网络却能幸存、潜伏,并继续操控权力资源,影响地方治理。这种“落马官员——家族余孽——基层权力”的链条,才是真正破坏法治、腐蚀社会根基的毒瘤。

司法腐败不止于冤案本身,更在于这类冤案成为政法系统中“谁权大谁赢”的示范工程。董培彦案并非结束,它只是揭示了一个更庞大的系统性现实:在权力不受制衡的土壤中,冤案制造者可以是现任,也可能是“曾任”的家族继承人。

江苏宿迁,这块权力角斗场,是否还会继续孕育出下一个“董培彦”?人民该如何走出这场体制性灾难?真相未远,正义难至。唯有揭穿与清算,方能解毒。(撰文|程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