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共产党声称自己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“反腐斗争”。然而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背后,真正上演的却是一出以反腐之名行政治清洗之实的荒诞剧。表面上,打虎拍蝇雷厉风行;实际上,选择性反腐的痕迹昭然若揭——那些被拿下的“大老虎”多是权力斗争中的失势者,而制度性的腐败根源依旧稳如磐石。习近平曾高调宣称“老虎苍蝇一起打”,“无论是谁涉及腐败都要一查到底”,但十年过去,这番承诺更像一句讽刺。

从反腐运动一开始,其选择性和政治工具色彩就广受质疑。《经济学人》早在2014年的评论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,中共内权力斗争中,腐败指控俨然成为胜者对付政敌的“首选武器”。著名作家慕容雪村则直言,习近平的反腐更像是一场斯大林式的政治清洗——依靠党纪而非国法办案,执行人员的作派宛如秘密警察,绝大多数案件缺乏透明度。换言之,此类反腐办案并非走公开司法程序,而是由中纪委等党内机构在密室中主导。许多官员一旦被“双规”(后称留置),往往失踪数月,待再度露面时已是在央视“认罪”或法庭宣判,全程缺乏独立辩护和法律监督。这种黑箱操作清楚表明:所谓反腐,遵循的是党纪而非法治,目的在于服务政治需要而非伸张正义。事实上,几乎没有“红二代”太子党背景的高官在这场风暴中落马。据研究统计,2013至2015年间被查处的高级官员几乎无一出身于中共开国元勋之后。相反,那些被当作反腐“战果”公布于众的周永康、薄熙来、令计划、徐才厚等“大老虎”,无不曾是另一个权力派系的代表人物。他们东窗事发的真正原因,很大程度上在于政治上站错队、失势失宠,而非腐败本身。就如一位时事评论人士所讽刺的:“中国官场哪个不贪?”腐败已是普遍现象,谁被整肃往往取决于其后台和派系缘故。因此,反腐败对于中共来说,不过是整治异己的便利借口而已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打着反腐旗号进行内部清洗在中共党史上并不鲜见。早在毛泽东时代,1951年的“三反”运动(反贪污、反浪费、反官僚主义)就曾声势浩大地清查党政机关内部的贪腐问题,但同时也被用来铲除政治异己,大批不合意的干部被打成贪污分子清除出局。此后历任中共领导人也每每以反腐之名调整权力版图,只不过到了习近平这里,这一传统被发挥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力度。

这一点从近年的反腐“战果”中也可见端倪。贪腐现象并未因高压反腐而消失,反而在各地不断以惊人面目曝光。以贵州省为例:作为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,贵州近年来却连续曝出数起触目惊心的巨贪案件。最新受审的前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,被指控受贿高达人民币8.13亿元。这个数字听来令人咋舌,但对熟悉中国官场黑暗面的人而言却并不意外——有评论者甚至讽刺:“一个县委书记一年贪8个亿也不算多”。事实上,贵州近年已有至少7名官员涉贪金额超过一亿元被查处,其中包括2名正省部级、3名副省部级高官。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这些贪官大都在大肆敛财的同时平步青云,可谓“越贪腐越升官”——监督机制形同虚设,权力被裙带利益集团把持,贫困百姓的疾苦从未进入他们的视野。贵州的例子绝非孤例:在全国范围内,腐败仍如顽疾难除。今年上半年,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省部级干部41人、厅局级干部2127人、县处级干部1.7万人、乡科级干部5.6万人,甚至有4.7万名村干部也被查处。如此庞大的数字再创历史新高,足见腐败之普遍和反腐之艰巨。自2012年以来,被查处的各级官员已累计超过230万人。然而十年反腐下来,中国在国际清廉指数上的表现并不光彩:其得分仅从2012年的39分微升至2021年的45分,在18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依然远远落后(2021年列第66位)。这组数据无疑表明,中共的反腐行动并未触动腐败的根本土壤,治标易,治本难。

究其原因,中共的反腐早已深陷权力斗争和裙带关系的泥潭。所谓“老虎苍蝇一起打”,实际上只是有选择地拍苍蝇、打一部分老虎,而另一部分老虎则被供奉在幕后安然无恙。习近平上台后虽表面上破除了“刑不上常委”的忌讳,拿下了周永康这样位极人臣的常委级高官,看似强调“苍蝇老虎一个不放过”。然而周永康案背后,是习当局一举清除政法和石油系统异己势力的政治算计。周永康家族及其亲信据报道涉贪高达900亿元人民币,300多名亲属与爪牙被拘押审查,堪称中共史上涉及面最广、金额最大的腐败案。如此庞大的权钱帝国绝非一日之寒,它之所以能在多年间野蛮生长而无人问责,正是由于其背后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在政治上长期受到庇护。只有当最高权力需要时,这张巨网中的猎物才会被选择性地揪出惩处。因此,中共的反腐更像是一场权力洗牌:新掌权者借反腐清理旧势力、剪除异己,同时借此树立自身威权,而非建立长效透明的监督机制。

与此同时,盘根错节的裙带网络依旧主宰着官场生态,很多权贵并未因反腐风暴受到触动。党内的“自己人”仍然享有事实上的豁免权,那些拥有显赫背景的太子党权贵依然稳坐钓鱼台。高层权贵家族的灰色利益往往是反腐禁区:他们在政商领域呼风唤雨,坐拥庞大的隐秘财富,却很少被纳入审查的视野。例如,2012年《纽约时报》曾披露时任总理温家宝家族控制的资产高达27亿美元;同年彭博社调查发现习近平家族亲属名下的公司资产合计约3.76亿美元。这些惊人的财富在国内舆论场被噤声,当事领导人既未否认也未受到任何问责。这种对高层权贵网开一面的“双重标准”,凸显出中共反腐的局限:只要背景够硬、裙带关系够牢,即使坐拥数以亿计的不义之财也可保平安。正因如此,有国际研究报告直接指出,中共持续多年的高调反腐不过是派系政治博弈的工具,高层领导人自己就通过家人来隐藏数以亿计的财富——其反腐宣称的公正性可想而知。

更加耐人寻味的是,中共在制度性反腐举措上始终裹足不前。这进一步暴露了其反腐的虚伪。直到今天,中国仍未建立起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这一公认的反腐利器。几十年来,社会各界多次呼吁实行官员“阳光财产”,但每每石沉大海。习近平执政后虽曾以试点名义要求新提拔干部申报个人资产,但这些申报只在党内备档,公众无从知晓。事实上,当局对财产公开的抗拒始终如铁:任何真正推动官员财产公示的力量都遭到压制。就在“反腐”如火如荼的2013年前后,全国至少有15位公民因要求官员财产公开而被当局逮捕。至于官方为何迟迟不肯推行此等制度,体制内专家的话揭示了真相:中国有太多官员拥有“不适宜公开”的庞大财产,一旦如实公布“确实有可能引发社会震荡”。换言之,正因为贪腐者比比皆是,中共才不敢动真格实行这一釜底抽薪的改革。与其触动体制内无数既得利益,不如继续选择性地“关起门来打老虎”做做样子——这恐怕才是中南海的现实考量。

高调反腐不仅未能改变权力垄断所滋生的腐败本质,反而成为压制异见、维稳统治的利器。在国内,中共通过反腐进一步强化了对官僚体系和社会的控制。许多普通民众虽然拍手称快于贪官落马,但当他们试图深究腐败根源或要求参与监督时,却往往换来维稳的高压手段。只允许官方唱独角戏,不允许民间真实监督——已成为中国反腐的写照。那些敢于揭露腐败的记者和维权人士经常遭到打击报复。在当前体制下,只准官府反腐,不准百姓揭丑,导致多起荒唐事:举报人、调查记者反倒因所谓“造谣”或其他莫须有罪名被拘押判刑。著名反腐记者上官云开因揭露多起官场腐败,于2024年年初被重判有期徒刑15年;而倡导官员财产公示的新公民运动发起人许志永等人亦以“颠覆国家政权”罪遭重判。在高压震慑下,官场上下噤若寒蝉,人人自危。一些官员因惧怕随时落马,宁可懒政怠政以求自保,抱着“不求有功、但求无过”的心态敷衍了事。这种氛围表面上遏制了某些明目张胆的贪渎行为,但也令行政效率和政策创新受挫。而对社会而言,系统性腐败的问题则被淹没在铺天盖地的政治宣传中,难有公开讨论的空间。

国际社会对于中共这场“假反腐”早已看穿其本质。各国人权组织和媒体普遍指出,中共的反腐缺乏透明度与法治基础,更像是一场政治秀。就连中共标榜的跨境追逃贪官的“猎狐行动”,在国际上也引发巨大争议。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·雷就警告称,“猎狐”不过是习近平发起的针对海外异议人士的胁迫行动,其手段包括威逼目标人物“要么回国,要么自杀”,做法与有组织犯罪无异。国际透明组织每年的清廉指数排名也一再提醒世人:中国在全球腐败治理中的表现依旧不佳,并未因这场运动而显著改善。西方学者更直言不讳地将习近平的反腐归纳为“权力斗争的工具”,并质疑其长远效果。在外国政府和观察家看来,中国官方既不愿让独立媒体和司法介入监督,又拒绝制度化的公开透明措施,如此一来,“反腐”只是执政党强化内部控制的手段,而非真正追求清廉政府的努力。可以说,中共的反腐行动在国际上并未赢得信誉,反而因为其选择性和政治性,使中国政府在诚信和法治形象上蒙受更大损害。外界不难发现,当北京高层大谈“廉政”时,他们自己家族的巨额财富却讳莫如深;当局虽然抓了成千上万贪官,却始终拒绝让阳光照进权力黑箱。这种种反差,正是国际舆论质疑中共反腐真诚度的根源所在。

总而言之,中共标榜的“反腐斗争”更像是一场精心编导的政治整肃大戏,其对腐败的打击是选择性的,对权力的巩固却是实实在在的。没有独立司法审查,没有新闻自由和公众监督,没有官员财产公开等根本性改革,所谓反腐终究只是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,无法撼动权力体系内部滋生腐败的土壤。哪怕今天倒下再多几只“老虎”,只要专制体制依旧,明天就会有新的老虎滋生蔓延。当前这种反腐模式本质上是在维持政权稳定前提下的局部整肃,既不能也无意铲除滋养腐败的温床。反腐之于中共,更是塑造领袖形象、清洗异己和震慑官场的多面工具,其最终强化的不过是一党专政的稳固。对于一个惧怕崩溃甚于腐败的政权而言,反腐永远只是手段而非目的。在“廉洁”面具的背后,中共体制下的制度性腐败依旧盘根错节,并将继续吞噬着国家的公正与公信。这种假反腐,只会让制度性腐败继续侵蚀国家根基,中国距离真正清廉法治的目标仍遥遥无期。

作者|朱辉
编辑|钱杉
声明|本网站发布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,若您发现内容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致信jinrizhiyi@gmail.com,我们将迅速核实并进行更正或删除。感谢您的监督与支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