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18日,江苏省泰兴市迎来了一个看似“重大”的民生新闻:由“智慧泰兴”政务号发布的一则标题为《全省首家旗舰店!又一全国连锁大牌落户泰兴!》的文章称,全国连锁品牌“国坤堂冬虫夏草”在泰兴市正式设立江苏省首家旗舰门店,并获得泰兴市融媒体中心“多次实地考察、主动协助”落地开业。

但这则洋溢着喜庆氛围的“招商新闻”,背后却隐藏着一个被全球医学界认定为伪科学的冬虫夏草产业链,一场由地方政府主导、媒体系统配合、企业包装话术推动的“银发收割局”,正在泰兴大张旗鼓地上演。

一、冬虫夏草:“无效高价品”的骗局历史

所谓冬虫夏草,即虫草菌寄生于蝙蝠蛾科幼虫体内后,在土壤中经历低温阶段生长出子座,俗称“虫草”。自上世纪90年代起,在中医文化与保健热潮带动下,冬虫夏草迅速成为“补中之王”“中药黄金”,价格水涨船高,最高曾达60万元/公斤。

然而,科学界对其所谓“增强免疫力、抗癌、抗衰老”功效始终未有确证。

2016年,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,禁止冬虫夏草及其制品用于保健食品注册。 2020年,中国消费者协会警告:冬虫夏草中的砷含量常年超标,长期食用可能导致中毒、肝肾损伤甚至致癌。 国际权威机构如WHO、美国FDA也从未将其列入推荐药物或保健食品目录。

换言之,冬虫夏草本质上并无任何确切药理效果,反而存在毒性风险,是典型的“文化泡沫型骗局产品”。

二、“国坤堂”:商业公司伪装的“科研光环”

本次泰兴政府倾力“协助落地”的“国坤堂冬虫夏草”品牌,其背后运营主体为浙江国坤堂健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,注册于2024年,总部位于杭州市拱墅区,法定代表人为吕焕志,注册资本5000万元,实缴不足4000万元,属于典型的中小型私营保健品企业。

该企业并非药品生产企业,不具备药品或食品药品监管资质。 其宣传口径中提到的“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虫草实验室”、“院士专家工作站”、“野生虫草标准化数字平台”等内容,均未获得任何独立监管机构或国家级科研系统的公开验证或支持,其“科学背书”极具商业自我包装色彩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,国坤堂的商业模式多采用加盟制、区域代理制和会员制销售模式,在河北、陕西、黑龙江等地有过“加盟商亏损跑路”“违规直销宣传”等争议记录。

三、政府招商“贴牌助力”模式下的荒谬宣传

此次泰兴市的参与方式并非传统监管,而是主动介入宣传、协助招商、提供资源支持。泰兴市融媒体中心不仅全程配合“考察引入”,还在政务账号“智慧泰兴”上进行极具煽动性的宣传,并将其纳入“银发经济重点项目”。

更令人愤怒的是,宣传中使用了极具误导性的语句,如“医学级虫草”“可以嚼着吃的高原真品”“中老年人健康消费首选”等,严重突破政府公信力边界。

有退休教师在旗舰店开业当日接受采访时表示:“这是政府推荐的,又说是农业大学实验室做的,就信了。”——这正是伪科学与权力结合的最大风险:当政府信用变成企业的营销工具,公众几乎丧失了基本判断能力。

四、“银发经济”的制度性异化:从福利到收割

“银发经济”原本是指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、发展老年人服务与产品市场的积极政策,但在某些地方政府手中,它已异化为向老年人转嫁风险、引导非理性消费的收割工具。

泰兴此次“旗舰项目”的选址正位于高密度老年人聚居区域,旁边是体检中心、社区老年大学、街道办养护站。一位社区干部坦言:“这些店就是选这种地方开,知道老人多,好忽悠。”

结合早年保健品行业“地推洗脑+送鸡蛋+上门讲座”的模式,如今的冬虫夏草项目借政务背书,已进入“第二代保健收割时代”——用体制语言包装骗局,用政府信用兜售谎言。

五、地方政务平台成“伪科学跳板”?媒体责任全面溃败

泰兴市融媒体中心此次全程参与,不仅制作开业专题短片、采访“消费者”,还在“智慧泰兴”等政务平台联动发布热文,渲染“中药文化自信”“健康城市建设”“招商引资典范”等话术,完全丧失独立报道和监督功能。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》规定,保健品宣传不得涉及治疗功能,不得使用科研单位或医生名义背书。然而这条底线在政务平台中被轻易突破。

这不仅是道德失守,更是法律红线的践踏。

六、问责:谁该为这场骗局负责?

谁拍板将冬虫夏草列为重点招商项目?谁批准媒体中心全程参与?谁签字将其包装为“银发经济战略合作工程”?

目前可以确认的是,国坤堂项目的宣传、选址、平台接入、媒体协作等,均获得了地方政府高规格配合。问题在于,这种以权力资源为伪科学产品撑腰的操作,不可能是基层单位单独决定。这背后,是招商系统盲目迎合,还是某种层级更高的权力默许?公众有理由追问:作为泰兴市委书记的刘文荣,是否知情?是否批准?亦或在其主政下,官商勾连早已形成利益链条,助推这类“健康骗局”堂而皇之进入公共体系?

与此同时,泰兴市卫健委并未就此项目做出任何医学评估,也未公开提示消费者风险,显然未履行应有的监管职责。

七、地方治理危机的症候:当政权为伪科学代言

这场冬虫夏草“政务背书门”不仅是一次宣传误导,更是一场地方权力在市场逻辑和科学底线之间彻底沦陷的案例。

当一个政府不再对真伪负责,而只是对招商“数量”负责;当媒体不再对民众负责,而只是对政绩负责;当保健品能借权力之手入驻社区、接入公信系统,这个社会的公共风险就不再是“被骗”那么简单,而是制度性坍塌。

八、警惕:政权与骗局的沦陷边界

我们要追问的不是一个保健品品牌凭什么进驻泰兴,而是一个城市的整个宣传系统、招商机制和公共机构,如何被一个尚无医疗认证、科研资质和实际疗效依据的企业利用并操控。

政府不是销售商,官媒不是营销号,公信力不是促销工具。泰兴不是个例,“虫草风波”不过是中国式地方治理与商业风险交汇处的又一声警报。

而这声警报,我们必须听见。(撰文|朱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