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龙江望奎“办案律师遭传唤”引爆舆情:掩盖权斗真相,谁在操纵司法?

2025年5月13日,北京知名刑辩律师张新年在黑龙江绥化市为一起“敲诈勒索”案件出庭辩护,却在酒店内突遭数名自称望奎县公安局工作人员的“书面传唤”,引发强烈关注。这起疑似对律师“执业打击报复”的事件,迅速引爆舆论。
据悉,张新年是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,近期受理了望奎县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某被控“敲诈勒索案”的辩护工作。该案不仅涉及一位县级官员,更牵出其父母同时遭羁押、官场情变举报与权力斗争的复杂内幕。
而正当律师依法履职之时,却突遭警方带着执法记录仪入内传唤,现场并无明确说明原因。这种带有“震慑意味”的执法方式,不仅对辩护人安全构成威胁,也对整个司法程序的独立性敲响警钟。
“公安传唤”背后的否认与沉默
事件曝光后,媒体多次致电望奎县公安局,工作人员先是否认警方曾“出人”到绥化,称与张新年“无相关案件”;随后又称需联系宣传部门了解情况,前后说法反复、遮掩明显。
同期,望奎县政府办、政法委、宣传部及北京市律协维权热线均未正面回应此事。如此多方集体失语的背后,是制度性回避、还是有更深层的干预动作?
案情背后:情人举报与权力博弈
根据张新年所代理案件材料显示,其当事人刘某被控向其原上司——望奎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丁某敲诈勒索380余万元。该案源于丁某主动报案,声称遭到刘某及其父母勒索。
而家属及辩护律师则坚持认为,该案并非普通经济纠纷,而是丁某与刘某曾为情人关系,因情感破裂及仕途动荡,丁某蓄意构陷刘家三口。刘母被羁押近一月后取保,刘父关押近八月后获检察机关“存疑不起诉”,这本应是无罪信号,然而刘某本人却仍被异地移送兰西县检方起诉,令人质疑司法审查的标准与动因。
案发后,丁某迅速“辞去一切职务”:从望奎县人大常委会主任,到绥化市人大代表,其“沉船自保”的举动更印证了官场关系错综复杂、权力生态异常敏感。
律师为何“成为被害人”?
如果张新年律师的执业活动触犯法律,依法应由独立第三地侦查机关调查。根据《刑事诉讼法》第四十四条规定,承办案件的侦查机关不得办理该案辩护律师相关案件,以防止权力干扰和报复。而本案中,望奎县公安如涉嫌主导该次“传唤”,则已明显违背程序正义。
更令人不安的是,这种直接针对辩护律师的人身行动,是否意味着辩护人已不再被系统视为法律参与者,而被当作“破坏政治安排的异己”?司法系统被权力结构渗透的风险在此再次显现。
一次“传唤”,撕裂了司法独立的遮羞布
律师依法执业,本应受到宪法保障,但从此次事件来看,一纸未公布的传唤书、一群身份模糊的执法者、一个不愿回应的公安系统,却共同制造出一场令公众心寒的“法律黑洞”。
如果连律师都难以安全执业,普通公民的法律救济权利又如何保证?望奎县在面对高级官员举报与基层司法碰撞时,究竟是依法审判,还是“政治操盘”下的权力清算?
这一切尚需更高层级的监督部门介入,依法彻查。
因为我们无法接受——让制度保护罪恶,而让正义承担代价。(撰文|朱辉)
